當前位置: 資訊> 達州推進智能農機研發制造,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小身板農機海外闖市場
達州推進智能農機研發制造,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小身板農機海外闖市場
旋耕刀飛速旋轉,“吃”進雜土、“吐”出細土……不到一米高的無人水旱旋耕機,展示著它的大本領。近日,在位于達州市達川區的達州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產業園農機中試基地里,進行著多款無人駕駛新能源現代農機的下線測試,未來它們將在海外市場大展身手。
達州的輕巧現代農機有什么特點和優勢?為何在海外市場收獲頗豐?
“七山一水兩分田”,說的正是達州這樣的丘陵山區。盡管地形條件受限,但達州糧食總產量連續12年居四川第一位,推進智能農機特別是輕巧農機的研發制造是突破口。
“最大遠程遙控距離300米,旱地、水田都適用。”四川智耘蜀芯智能控制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文斌操作遙控器,無人水旱旋耕機在地里按指令靈活地跑動、耕地,還多次完成360度原地轉向等難度動作。30分鐘測試后,他取下機身中的模塊化電池,先后裝入AI割草機、聯合收割機中,完成“一電三用”。
這場測試吸引不少周邊村民前來圍觀。大家驚嘆于農機塊頭小、站在田坎上就能遙控操作,“農機搬運和作業都省心省事。”
這正是吳文斌的得意之處。他笑著翻開一本產品手冊,跟村民交談起來:“這款無人水旱旋耕機的個頭不到傳統機型的三分之一,適配梯田、坡地等碎片化耕地。除了遙控操作,還能無人化作業。”
產品性能出色,但研發過程艱難。“傳統農機作業時,受多重因素影響,行駛軌跡會逐漸偏離預定直線,在不平整山地作業環境中更難保證直線行駛。”吳文斌深知,唯有排除干擾走直線,才能滿足精密播種、施肥、起壟等高標準要求,從而徹底變革未來農業耕種方式。
牢牢扭住創新驅動這個牛鼻子,推進適配丘陵山區智能農機研發制造,園區啟動建設兩年時間,聯合四川農業大學、西華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組建研發中心,依托四川省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項目和四川省重大科技專項“揭榜掛帥”項目,為企業注入科創動能。
截至目前,園區已簽約落地企業12家,建成生產線18條,下線產品34款,涵蓋智能農機、農業機器人及零部件生產等9大領域。同時,園區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研發出苧麻收割打剝一體機等新產品。
現代化的小身板農機,是否只能賣到以丘陵地形為主的國家?達川產業新區黨工委書記向勇說,不少平原地區國家主攻大型農機,而在多品種、小批量的小型農機研發制造上動力不足。“對此,園區開展補位研發,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巧拿海外訂單。”
最近,四川省川達立盈農業裝備有限公司正鉚足勁生產一批出口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訂單,包括1萬余套(臺)微型旋耕機和發動機零配件,涉及8個機型。該公司車間主任張崇任告訴記者,公司根據客戶需求研發了適配俄羅斯極寒環境的柴油—電力雙模動力微耕機,對發動機進行改造,提高燃油混合氣的濃度。目前,該筆訂單計劃國慶節后首批發貨。
向勇告訴記者,園區內規劃建設占地面積161畝的智能農機產業園,專注新能源智能農機研發制造。在他看來,智能化、綠色化是現代農機的發展趨勢,這也契合歐美有機農場對環保、節能、綠色、可持續農業的發展需求,“新能源等正是我們的優勢領域,相當于用己之長補人所需。”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