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70年中國一拖給中國農機行業帶來什么?
70年中國一拖給中國農機行業帶來什么?
70年,在歷史長河中僅是彈指一瞬,但對于中國農機工業而言,卻是一段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壯闊征程。
2025年,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一拖”)迎來其建廠70周年的輝煌時刻。為慶祝這一輝煌歷史節點,9月25日,中國一拖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節目中心,在洛陽聯合舉辦了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聚力農業強國建設”為主題的“金扁擔”農業現代化論壇,其間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眾多專家學者、部分農業大省農業農村廳領導以及農業領域龍頭企業代表等300余人出席。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李酌,中國一拖母公司國機集團董事長張曉侖出席論壇并致辭,履新不長的中國一拖董事長趙維林做了重點發言。
作為新中國農機發展征程最主要的參與者和引領者,中國一拖無論之于河南省還是農機行業,已不僅僅是洛陽澗西區那個宏大的廠區,它更是一種象征,一種精神,一種深深嵌入中國農業現代化肌體的基因。
當我們站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回望,不禁要問:70年來,中國一拖究竟給中國農機行業帶來了什么?
答案,遠不止于那數百萬臺曾經和依然行駛在田野上的鋼鐵巨獸,而是一部關于“發韌”“突破”“鏈動”與“鑄魂”的宏大敘事。中國一拖及其英文名“YTO”,早已經成為中國農機品牌的卓越代表。
一、 發韌:結束“耕田不用牛”的時代,開啟現代中國農機工業的光輝”紀元”
中國一拖的誕生,承載著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宏偉理想,其肩上最緊迫的歷史使命,就是解決“吃飯問題”。在絕大多數田地還依靠人力和畜力的1950年代,“耕地不用牛”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中國一拖帶來的第一個、也是最根本的貢獻,是為中國農機行業奠定了“從0到1”的產業基礎。
1958年7月20日,第一臺“東方紅”54型履帶拖拉機在一拖下線。那一刻,轟鳴的發動機聲不僅宣告了中國不能制造拖拉機的歷史就此終結,更如同一聲春雷,喚醒了中國農業機械化的沉睡大地。東方紅54履帶拖拉機,這款仿自蘇聯德特DT54的產品,不僅僅是一款機型,它是一座移動的學校,一個技術擴散的源頭。由此,我國始建立第一套完整的拖拉機工藝、制造和質量標準體系,培養了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拖拉機工程師和技術工人。
可以說,中國一拖的廠區,就是中國農機工業的“黃埔軍校”。從這里走出去的技術、標準和人才,如同種子般播撒到全國各地,催生和滋養了后續建立的眾多農機企業。直至如今,放眼四顧,很多知名農機企業的成長均有“一拖技術老兵”的貢獻。
可以說,中國一拖用一座工廠,為一個行業完成了最初的啟蒙與奠基,讓中國的農業機械化夢想,第一次擁有了堅實的鋼鐵骨架。時至今日,它沒有辜負共和國奠基者當初的宏大設想與“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偉大前瞻性判斷。
?。〝z于東方紅農耕博物館內)
二、 突破:從“模仿跟隨”到“自主創新”,驅動技術迭代的引擎
如果僅僅停留在引進和模仿,中國一拖不足以成為今天的“國之重器”。其70年的發展史,更是一部不斷突破技術壁壘、引領行業升級的奮斗史。
中國一拖帶來的第二個核心貢獻,是構建了農機行業最具延續性的自主創新體系,并一次次扮演了關鍵技術的“破壁者”。
從仿制的東方紅54,到1964年造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東方紅40輪式拖拉機,再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通過引進菲亞特技術實現的第一次全面技術跨越,一拖始終在吸收、消化、再創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進入新世紀,面對大型、高效、智能化的全球趨勢,一拖再次扛起大旗。
東方紅LW4504無級變速輪式拖拉機
東方紅LW4504無級變速輪式拖拉機在大馬力拖拉機領域,東方紅打破國外品牌在200馬力以上的長期壟斷,讓國產重型農機在東北、西北的廣袤糧田里站穩了腳跟。在動力換擋技術這一被視為拖拉機“心臟手術”的核心領域,中國一拖的突破,標志著國產拖拉機在操控性、燃油經濟性和作業效率上,真正開始比肩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在無人(輔助)駕駛、新能源農機、智慧農業系統等前沿領域,一拖同樣是最積極的探索者和實踐者,其發布的無人駕駛拖拉機、新能源拖拉機概念機,正在為行業描繪未來的圖景。
盡管中國一拖在近年來方必提及的“農機智能化”方面宣傳不多,但如果你來到一拖智創空間,你會大開眼界,你會發現中國一拖正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堅實地實踐著“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要指示。
攝于中國一拖智創空間
如今,隨著包括中國一拖在內的眾多農機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的持續突破,意義重大。從“無機可用”到“有機難用”直到“有機好用”,不僅是為農民不斷提供了更先進的生產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守住了中國農業裝備制造的“技術主權”,避免了整個高端農機市場被外資品牌完全掌控的局面,為國家糧食安全筑起了又一道技術防線。
三、 鏈動:打造完整產業鏈生態,成為行業“鏈主”與“孵化器”
一家行業龍頭企業的價值,不僅在于其自身的規模,更在于其對整個產業鏈的帶動能力。中國一拖,正是中國農機產業鏈當之無愧的領頭“鏈主”。
中國一拖帶來的第三個重要貢獻,是以自身為樞紐,培育并拉動了一個龐大而堅韌的農機產業集群。
現代代的“東方紅”發動力車間
從鑄造、鍛造、齒輪、前后橋到液壓件、變速箱,一拖龐大的配套需求,催生和壯大了一大批上下游企業。這些企業圍繞在一拖周圍,形成了從核心零部件到整機制造的完整產業鏈條。許多如今在細分領域獨當一面的零部件供應商,其成長初期都離不開一拖的訂單與技術扶持。位于揚州的江蘇金世紀集團是國內重要的農機車輪供應商,而其發展也受益于中國一拖產生強大的外部性——這家公司的洛陽車輪分公司一度70%的產品供應中國一拖,以至這家企業成為國內少有的在韓國上市的零部件企業。
這種“鏈動”效應,極大地提升了中國農機產業的整體韌性和競爭力。它使得技術革新能夠迅速在產業鏈上傳導,成本優勢得以在規?;瘏f作中凝聚。當行業面臨市場波動或供應鏈沖擊時,這個以中國一拖為核心的產業生態,展現出了強大的抗風險能力和協同創新能力??梢哉f,中國一拖是一艘“產業航母”,而圍繞它的,是一支能夠協同作戰的“艦隊”。
在農機技術領域,2019年,中國一拖聯合雷沃、東風等10家國內行業頭部機構,成立了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組織創新模式,承擔起為中國農機技術爬坡、為行業合作探路、追趕世界領先水平的重任。
四、 鑄魂:塑造“東方紅”品牌,凝練中國農機人的精神譜系
每逢寒暑假,中國一拖“東方紅”農耕博物館,總要接待一撥又一撥的大中小學生來參觀學習。博物館通過珍貴的歷史圖片、文物史料,配以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再現世界農耕發展的歷史畫卷,展示中國農業機械化的豐碩成果。開辦以來,“東方紅”農耕博物館也成為行業唯一、國內少有的工業旅游勝地。
不止于產品,中國一拖70年積淀的最寶貴財富,是其所凝練的一種獨特的精神與文化。
中國一拖帶來的第四個,也是最無形卻最持久的貢獻,是塑造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國擔當”的行業精神,并將“東方紅”鑄就成了一個超越商業品牌的文化符號。
“東方紅”三個字,對于幾代中國農民與農機從業者而言,是親切的、可信賴的。它代表著結實耐用、皮實抗造,代表著在最艱苦的作業環境下也能挺身而出的擔當。行業內幾乎都認可的是,“東方紅”早就成為國內拖拉機的品牌標桿。這種品牌形象的背后,是一拖人數十年如一日對質量底線的堅守,是對“農民需要什么、我們就造什么”這一初心的踐行。
一拖大拖正加速駛向國內外
從建廠初期老一輩建設者在荒野中篳路藍縷,到技術攻堅時期工程師們徹夜不眠的鉆研,再到農忙季節服務團隊常年奔波于田間地頭的身影,“一拖精神”已經成為中國農機行業共同的精神譜系。它激勵著整個行業的從業者,不忘“為農業現代化提供裝備支撐”的根本使命。這種精神,是比任何單一技術或產品都更加寶貴的行業資產,是驅動中國農機工業在未來道路上持續前行的深層動力。
五、70而勵,前路猶長,中國農機工業的“共和國長子”需繼續擔好“領航者”重任
70年過去,中國農機行業已從一株幼苗成長為一片森林,市場百花齊放,技術日新月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一拖與整個行業一樣,面臨著核心零部件“卡脖子”短板仍亟須突破、智能化轉型任重道遠、國際競爭力有待提升等新老挑戰。
然而,回望來路,中國一拖用70年時間所交付的答卷,已然足夠亮眼。它帶來了產業的根基、技術的火種、完整的生態和精神的旗幟,它讓“東方紅”的光芒,照亮了中國農業機械化的前路。
“東方紅”2404混合動力拖拉機
展望未來,作為中國農機工業的“共和國長子”,中國一拖的使命遠未結束。目前,我國農機工業與全球先進水平的差距仍在,某些環節和作物領域的農機化尚須加快發力,特別是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時代節點,中國一拖需要繼續扮演好“領航者’的角色,在更激烈的全球競爭中,帶領中國農機行業攻克最后的技術堡壘,邁向產業鏈價值鏈的最高端。
是的,強國需先強農。強農的路上不能沒有優機。特別是,“中國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的底氣,離不開“中國糧”用“中國農機”來耕種的堅實支撐。
寫在最后——
一部中國一拖發展史,濃縮了新中國農機工業發展的光輝歷程,為研究新中國農機工業和農機化發展史提供了最生動的模板和最豐富的寶藏。中國一拖及其走過的路,是歷史賦予中國農機行業和農機人的慷慨饋贈。一篇短文,遠遠不能概括這家農機行業領導者的深厚積淀與卓越貢獻。作為農機人,我們感謝中國一拖,更希望,它繼續帶動中國農機行業駛向更加輝煌的下一個70年。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