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玉米收獲機市場“冰點”來襲:4大維度解析困局與破局
玉米收獲機市場“冰點”來襲:4大維度解析困局與破局
自2022年“國三升國四”動力機械排放升級造成市場透支之后,國內玉米收獲機市場遭遇了2023/2024連續兩年回落,今年以來,仍延續了一路低走的運行態勢。
作為我國農機行業里重要品類之一,玉米收獲機市場前路終將如何?牽絆著太多農機人的心弦。
綜合多方因素,我們不妨從以下4個維度思量一下玉米收市場的走向。
第一個維度:機主有沒有掙到錢?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農機用戶90%為投資性購買,跨區作業收益直接決定著農機產品購買需求。換句話說,現在用戶購買農機產品,絕對比重的人都是奔著替別人作業賺錢去的,如果農機機主作業期間掙到錢,不僅會加速農機更新,而且會吸引更多人投資購買,反之,則背道而馳。
相關機構做過一個農機投資回報的調查,其中一項就是考量哪種農機回本速度最快?結果受訪者的回答較為分散,給出的答案呈現多樣化:25%的用戶選擇拖拉機,這與拖拉機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適用性有關,通過懸掛不同的機具,拖拉機可以勝任旋耕、深松、播種、打捆等多種工作,當然這一結果也有拖拉機用戶占比較多的原因。
緊隨其后的是植保機械,占比23%,原因是植保無人機能夠實現對農田的精準施藥和病蟲害防治,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飛手”這一職業隊伍中,同時,無人機體積較小,跨區作業也更加方便,收益不錯,用戶認可度較高。
而后,玉米收獲機和谷物收割機分別以20%和12%的占比位列第三和第四,這兩種農機在作物收獲季節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跨區作業的主力軍,收益有一定保障。此外,秸稈打捆機也獲得了10%的受訪者支持。同時,青貯機、割草機、插秧機等農機類型也均有用戶提及。調查中,也有個別用戶直言不諱地表示:“現在哪有回本最快了,都很慢!”反映出當前農機回本周期普遍偏長的現實。
具體講,農機主賺不賺錢,兩個因素至關重要,一個是作業價格,另一個是作業量。據有關機構調查結果顯示,2024年秋收期間,超過70%的玉米收獲機受訪機主反映,收獲機過剩而實際作業需求不足,車多活少,掙不到錢。僅有6%的玉米收獲機受訪機主感覺“忙不過來”,活挺多,收益還不錯。從2024年玉米收獲作業價格看,超過70%受訪機主反映,玉米收獲作業服務費用主要集中在每畝70-90元之間。占據絕對比重的受訪機主認為,作業費用較之上年持平略低。
不可否認,任何形式的取樣調查都具備一定的差異性,但是,并不能說它沒有代表性。近兩年來,國內玉米種植面積基本穩定,而伴隨著玉米收獲機的社會保有量增加,產品更新迭代后的作業效率提升,多數機主收益下降成為既定事實。
按用戶投資農機的盈利模式看,一般情況是跨區1-2個作業季就進行產品置換更新,“作業收益+二手機殘值”決定著投資回報率,如果作業收益離機主預期差距較大,勢必延緩產品更新的想法。
近兩年,玉米收獲機市場就面臨了投資回報周期延長這一問題,投資玉米收獲機的機主掙不到錢,直接影響了用戶投資消費的積極性,成為導致銷量回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個維度:玉米值不值錢?
玉米價格不振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據統計,2024年,我國玉米價格掉到4年來的最低點。2025年以來,玉米市場價格更如過山車般劇烈波動,特別是下半年,跌勢迅猛。據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25年7月上旬,我國主產區玉米均價較去年同期下降約15%,部分產區出現"賣糧難"現象。
我們把視角放大,會發現國際形勢、產業鏈條供需失衡等利空因素共同造就了玉米價格“跳水”。
從國際視角分析,據國際谷物理事會的數據顯示,2023/2024年度,全球玉米的產量創歷史新高。全球的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美國和巴西這些主要生產國的產量暴增,直接導致國際市場玉米供給過剩,價格回落。
國際市場玉米價格走低,國內市場想獨善其身,就需要在需求端、調控政策等領域持續發力。而實際上,結果差強人意。據統計,2024年我國玉米播種面積達6.35億畝,總產量突破2.67億噸。同時,進口玉米保持高位,2025年上半年,來自美國、烏克蘭等國家累計進口玉米量達1800萬噸。另據統計,截至6月底,國內玉米庫存總量約1.2億噸,處于歷史較高水平。
足以可見,玉米供給端充足,然而,國內玉米需求端嚴重不振!首先,占玉米消費總量60%的飼料加工業,因為國內畜牧養殖產業的持續低迷,需求銳減;同時,玉米深加工產業也面臨挑戰,淀粉企業開工率不足60%,酒精企業受利潤壓縮影響而主動降庫存,玉米工業消費增速大幅放緩。
不僅如此,政策層面調整對玉米市場影響異常巨大。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玉米臨儲政策進一步市場化改革,最低收購價較上年下調5%。財政補貼方面,玉米生產者補貼標準調整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這些政策變化,客觀上增加了市場價格下行壓力。
玉米不值錢,導致了種植玉米農民手中沒錢,消費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影響了用戶種植積極性和投資玉米相關產業的積極性,這當然,就包括了以玉米收獲機為代表的農機產品。
第三個維度:市場飽和度及剛性需求如何?
作為頗具中國特色的農機裝備產品,玉米收獲機的稱謂是獨一無二的。以玉米機械化收獲的技術路線分析,歐美等國家全面采取了籽粒直接收獲的技術路線,使用的機械裝備統稱為谷物聯合收獲機,通過互換割臺,便可以實現小麥、水稻、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的籽粒直收。
而我國絕對比重的玉米收獲采取了“摘穗+脫粒”的分段收獲的方法,即:第一段,收獲,通過機械摘穗后直接收集帶苞皮或剝皮的玉米果穗和秸稈處理;第二段,脫粒,將玉米果穗在地里或場上晾曬風干后脫粒、貯存或銷售,這無疑也就成為了我們獨有的玉米機械化收獲方式。
歸根結底,我國分段式玉米收獲方式與農藝習慣、玉米品種、烘干設施完備情況以及用戶對糧食價格觀望等多種因素息息相關。伴隨著產業進步,我國玉米籽粒收獲也實現快速進步,相應的農機裝備稱作玉米籽粒收獲機。
國內玉米收獲機械研發制造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從最初的拖拉機背負式玉米收獲機,到后來的小麥、玉米割臺互換自走式玉米收獲機,到自走式玉米摘穗收獲機(從不具備剝皮功能到具備剝皮功能),到穗莖兼收玉米收獲機,到玉米籽粒收獲機……整體看來,國內玉米收獲機械技術進步是遞進式的,是越過一道道技術壁壘與功能丘壑發展形成的。
追溯我國玉米收獲機市場歷程,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11年之前,產品與市場培育階段。這個階段是玉米收獲機資源積累期,存在技術基礎薄弱,產品功能單一、可靠性不足等弊端,期間,玉米背負機、小麥玉米割臺互換機、自走機等多種機型并存,產品成熟度較低。
第二個階段,2012—2014年,市場爆發階段。伴隨著產品與市場積累完成,2012年,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拉動、剛性需求、兩行與三行小型機產品成熟度提升等多種有利因素促使下,玉米收獲機市場爆發式增長,正式開啟了玉米機產品性能和品質成熟升級的跨越之門,市場銷量連年增長,2014年市場銷量更是接近8萬臺,達到了近10年來年度銷量的頂峰。
第三個階段,2015年至今,趨緩常態化階段。自2015年開始,伴隨著國家糧食種植結構調整、供給側改革、農機購置補貼方向調整等一系列政策實施,國內玉米收獲機市場進入了連續下滑通道,2017年整體市場銷量不及4萬臺,一舉跌入近7年以來的市場谷底。自2018年開始恢復增長態勢,但增幅趨穩,年銷量維持在4.5萬臺上下。2022年,在“國三升國四”動力機械排放升級促使下,當年銷量大漲,遠超過6.5萬臺。而后就是連續的市場回落,一直延續至今。
經過了多輪競爭,國內玉米收獲機領域形成了以雷沃、英虎、迪馬、牧神、勇猛等知名品牌,制造企業超過70家的產業格局,且品牌集中度不斷上升,銷量前5的品牌占據了七成多市場銷量比重。市場主銷機型以摘穗剝皮機型、穗莖兼收等機型為主,且因各地農藝不同,玉米種植壟距不同造成割臺多樣性,與市場競爭加劇深入相伴,中低端產品賽道擁擠現象已經顯現。
近年來,我國玉米收獲機市場保有量持續增長。數據顯示,2018—2022年,我國玉米收獲機保有量由53.01萬臺增長至63.97萬臺,復合年均增長率達4.8%。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2024年我國玉米收獲機保有量增長至69.4萬臺。
從玉米種植面積統計情況看,近10年來,玉米種植面積增幅為4.06%,處于趨穩狀態。在我國玉米種植面積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玉米收獲機械化率逐年提升。據農業農村部信息公布情況,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其中,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97%、91%和88%,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從近幾年玉米收獲機市場表現看,需求下降、增速放緩、車多活少普遍存在,更多地顯現出區域性飽和現象,市場用戶購買多數為老用戶舊機置換,新增用戶不斷減少,剛性需求多體現在存量更新上,且更新頻率變慢,市場競爭中品牌集中度增加,產業升級與品牌再整合蓄力待發。
第四個維度:產品創新與補貼導向如何?
肯定地講,我國農機裝備行業正處于科技創新與產業跨越的發展周期,雖然市場增速放緩,但是行業競爭力在提升。以拖拉機、收獲機等為代表的傳統農機產品性能愈加成熟,迭代升級加速;以蔬菜作業機械、經濟作物作業機械等為代表的新興品類市場供給滿足程度大幅提升。高端化、大型化、智能化農機產品國產化率迅速提升,采棉機、大型高密度打捆機等進口壟斷局面被打破,新產品、新技術、新應用層出,農業機械化需求得到了空前滿足,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豐產豐收、農業現代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玉米收獲機的主銷區域與我國玉米種植分布密切相關,據統計,我國玉米種植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西南地區,大致形成一個從東北到西南的斜長形玉米種植帶。按照區位分布,劃分為北方春播玉米主產區、黃淮海夏播玉米主產區、西南山地玉米主產區、南方丘陵玉米主產區、西北灌溉玉米主產區、青藏高原玉米主產區6個主產區。其中,種植面積較大的省份主要有黑龍江、吉林、河北、山東、河南、內蒙古、遼寧等省(區),這幾個省份玉米播種面積占到全國總播種面積的65%以上。
按照面積和總體產量兩個維度,國內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的是黃淮海夏播玉米主產區,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中南部、陜西中部、江蘇、安徽北部等地,是當之無愧的玉米種植的主戰場;從總體產量維度,全國玉米產量最大的是北方春播玉米主產區,也就是說一年一熟的東北、內蒙古等區域玉米最高產,一直是玉米機械化提升重地,也就是大型機械的主戰場。
從作物外形及相關農藝特征看,相對于小麥、水稻等谷物,玉米不僅具有株高較高、秸稈質地堅硬、收獲期籽粒含水率較高,而且農藝千差萬別、種植地塊大小不一、種植行距多種多樣等特點,玉米機收難度相對較大,對作業機械的適應性、可靠性以及剝皮、脫粒效果等均是較大考驗。
近年來,我國玉米收獲機產品創新成效顯著,不僅摘穗剝皮、穗莖兼收機型創新頻率增加,而且在籽粒收獲機型突破上神速。具體到產品型號上,輪式、履帶式、小型機、大型機等一應俱全,基本可滿足不同玉米種植場景的作業需求。比如,英虎玉米收獲機產品精耕黃淮海區域市場,其產品結構設計獨特,具備速度快、效率高、故障率低、收獲效果好等特點,深受用戶喜愛,市場銷量行業領先。再如,以技術創新速度快著稱的雷沃玉米收獲機產品,幾乎每年都有創新技術應用,產品迭代升級速度堪稱一流,2025年在實現黃淮海區域產品占有率的基礎上,創新升級的東北玉米收機型贏得了市場的高度認可,其玉米籽粒收產品經過多年完善升級,也正在贏得更多用戶認可。
從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層面,玉米收獲機一直是補貼重點,近年來,國家在智能化、高端化以及丘陵山地機型等領域加大補貼力度,推動產業進一步升級。同時,國家推行的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引導社會老舊農機淘汰、更新,以釋放市場需求。
著眼長遠,玉米機械裝備的前景看好毋庸置疑。而眼下,玉米收獲機市場卻處于緩行期,就今年的市場形勢看,全年銷量同比持平或仍有回落是大概率的事情,品牌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殘酷,品牌集中度會進一步增加,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馬太效應”依然會更加明顯。
所有玉米收獲機企業必須立足滿足用戶需求,從產品升級、做好服務、市場拓展等環節下功夫,把核心精力放在產品可靠性、適應性、創新性等核心要素打磨上,找準市場定位,以產品取勝,至關重要。
- 暫無評論